MENU

News

集美新闻
深圳设计四十年:室内设计篇·荣耀人物
发布日期:2019-12-30 浏览次数:

ab33d86f-a805-4cce-b4dd-a64a53046d2f.jpg 

李瑞麟

空间艺术四十年后,新阶探索再出发

人 物 简 介

在“设计之都”深圳特区40年之际,我们尝试沿着时代的足迹,去寻访那些亲历和见证了“深圳设计”历史的标志性人物。李瑞麟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建国以来第一批艺术生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环艺设计机构“广东集美”的联合创始人;是华人顶尖空间设计师,空间美学设计的先行者、践行者 。

李瑞麟早年习油画,1980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1984年从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同时参入创办广东集美和广美环境艺术专业,1989年远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深造。工业设计硕士毕业后,又被挽留在一家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三年。1997年以德国注册设计师的身份归国创业,先后成立了香港集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和深圳李瑞麟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主持设计了一大批诸如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深圳电视中心、深圳会展中心、湖南电视中心、深圳顺丰速运总部大厦、陕西宾馆、河北西山迎宾馆、湖北省博物馆等代表性作品。

独立而不改,周行尔不殆。极具艺术修养的李瑞麟,低调谦逊,虽跨界诸多学科,学贯中西却不骄矜,作品累累却不张扬。本期,我们造访了他位于深圳吉虹文化创意园的新办公室,共赴一场属于“集美”开创者们的光辉岁月。

启蒙时代——

“集美”主要创始人之一,装饰设计行业的领军人物

在室内设计界有一句话曾流传甚广:羊城出名校,武有黄埔,文有广美。广州美术学院,对当代整个中国室内设计界所起到的作用意义深远。回溯历史,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这十余年,被称之为中国室内设计界的“启蒙运动”:第一次,室内设计被称为一个行业的概念初步成型,将设计从传统的美术装潢、装修盖楼中抽离出来;第一次,人们开始重新思考设计的定义,它不等同于传统的绘画、美术或雕刻,也不是艺术的从属,设计是一门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技术······许许多多的新思潮、新概念、新试验都从广州美术学院里开始,涌向蓬勃生机的市场,奔向繁荣生长的城市。

1980年的夏天,作为八十年代第一批大学生,真正的天之骄子,李瑞麟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时可谓风光无限,踌躇满志。但深受现代工业思想熏陶的李瑞麟和广美教授们却有着更深入的思考:为什么不能让象牙塔里的艺术和社会上的商业结合,让设计转化为价值?于是,他在高永坚院长和尹定邦老师的带领下,与当时在广美齐名的另三位学院伙伴:林学明、陈向京、崔华峰一起,共同创立了广州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同时,李瑞麟与其他几位创始人一起还参与了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专业的创建,也即现在的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之所以取名“集美”,只因知识分子的情节使然:将所有的美好集合于一体,并取英文名Jasmine(茉莉花)。

就这样,四个年轻人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摸着石头过河,凭着各自深厚的学术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优势互补,一路跌跌撞撞,边走边学,做了不少大型公共国家建筑、酒店、写字楼等,逐渐成为一种学院派代表的设计旗帜。他们像拓荒者一样,硬生生从象牙塔里走出了一条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并引发了当时国内各艺术院校的争相效仿:原来,艺术,也可以与商业接轨,变成直接的生产力。“集美”逐渐在圈内外走红,李瑞麟和他的搭档们点燃的,不仅是自己的理想,也是当时整个装饰设计行业的一次觉醒与启蒙。

在当时,集美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艺术,需要市场成就,它也第一次提出了一种全新概念:创意与设计,是第一生产力。至此,中国当代室内设计行业开启了全新的篇章,一个全新的资本时代姗姗而来。

留德时代——

追寻“现代工业设计”的脚步 再现包豪斯的荣光

在广州集美事业煊赫日隆之际,李瑞麟却放下眼前的功与名,奔赴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工业艺术学院深造,令当时身边所有人感到意外和不解。时隔多年,他再度回忆那段经历,才淡淡言明:“当时集美虽然做了很多项目,但随着后续的深入,无论从观念还是技术都落后于当时的海外与港台设计师”。对于追求完美的李瑞麟而言,继续学习,开阔眼界成了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于是,李瑞麟带着他的设计初心飞渡重洋,来到了德国,开始了七年的求学深造之旅。

之所以选择德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李瑞麟在广美时期就读于工业系,深受现代工业设计体系“包豪斯主义”的影响,而德国柏林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发源地,就成了他留学的首选之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工厂和机器取代手工工艺体系。社会生产分工使设计与制造分离,设计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由于工业生产一味关注技术、材料和机械,而艺术家对平民日用品又漠不关心,直接导致了产品的粗制滥造和审美失落。1919年,“包豪斯”就诞生于这艺术与技术对峙矛盾突现的大工业时代伊始,第一任校长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希冀通过全新的教育改革,探寻现代设计中,手工艺与机械化生产方式的完美结合。自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年的漫长历程。

德国彼得·贝伦斯、格罗培斯,美国的密斯·凡德罗、弗兰克·赖特,法国的柯布西耶等世界级的著名建筑大师,无一不是现代工业设计哲学的践行者,他们都推崇功能决定一切,造型简洁,反对多余装饰,并奉行“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了李瑞麟,之后的三十余年,他所主导设计的大大小小的数百个项目中,无一不以此为设计准则。

在德国留学期间,由于课业优秀,实践项目操作能力强,李瑞麟还曾先后受聘于德国拉尔巴赫建筑事务所和S&S室内设计公司,并主导设计了包括新法兰克福商业中心、奥地利萨尔斯堡尼克大街等项目。经过了长达七年的学习与磨砺,拥有了从理论到技术的自信心之后,李瑞麟决定回国,回到这片他梦想初起的热土,因为他相信这片土地是他的寻根之所,也是设计思想得以践行的热土。

集大成者时代——

设计一体化的践行者,坚持人文关怀的设计温度

旅德回国后,李瑞麟先后成立了香港集美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和深圳李瑞麟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他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故事。三十多年来,他先后主持设计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大剧院、深圳会展中心、深圳顺丰速运总部大厦、长沙鑫远白天鹅酒店等数百个大中型项目,从公共建筑到文化中心,从星级酒店到商业办公大厦,从室内设计到软装,始终践行建筑、室内、软装一体化的设计思想。

在现代工业设计体系里,建筑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建筑的概念,就包括一栋建筑的土建结构、内部装修、软装陈设,甚至于建筑周边的景观布局。李瑞麟是这理论坚定的践行者,多年来集美完成的无数个经典案例中,有些大型项目建筑部分即使他没参与,也会在设计阶段充分全面地分析建筑结构,和建筑师沟通相关细节,事无巨细直至确保建筑与室内的整体结构完整性和空间功能协调性之后才放心。他一直提倡,设计师至少应该懂一点建筑,懂一点软装,懂一点景观,才能触类旁通,一以贯之地掌握项目完整性。

正如“包豪斯”一直强调的设计普世价值,李瑞麟认为设计最重要是关注“人”的需求,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化繁为简,让设计回归到设计本身,用艺术将材质本身的美感和组合发挥到极致。这与国内某个时期盛行的装饰过度,形成了强烈对比。他相信,真正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设计,首先是功能主导的,坚固耐用、谦逊诚实、精巧细致、环保简约。站在技术与人文的交点,让功能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不论内外。

四十年沉淀,空间艺术与“空间实验室”

2019年,是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百年华诞,也是李瑞麟与行业建立连接的第四十个春秋。作为设计师,他的资历与行业地位毋庸置疑;作为现代工业设计的践行者,所做过的项目也足够令人瞩目;作为学术界的拾荒者,李瑞麟参与创办了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也间接促成了教育界教学体系的革新,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质人才,很多至今仍是行业的中流砥柱。

历经40年浮沉,深圳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作为这座城市繁华的参与者与亲历者,李瑞麟迎来了他人生中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他希望把公司交由核心团队运营管理,将自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当代空间艺术实验室”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去。他希望能够把这些年在设计创作与实践检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艺术的求索、新与旧的融合、经典与新锐的碰撞、过去与未来时空的重叠、现代设计与当代艺术的共生融合等课题梳理出来,汇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智囊团,进行深度探索。 不同人群、不同视角、不同场域的运用,会带来哪些解读与创造。

克罗齐曾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写道:“一切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当前的生命,也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李瑞麟希望打造的“空间艺术”与“空间实验室”,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正在记录着的历史,正在创造着的艺术,正在酝酿着的时代之声。